舞龍節(jié),活動策劃
虎年的正月十五,當夕陽落入地平線,黔東南的苗族百姓和中國的其他民族一樣,合家圍坐在火爐前吃著火鍋、喝著米酒。晚上7時許,最先耐不住寂寞的人,點燃了第一個花炮。安靜平和的苗鄉(xiāng)被騰空升起的禮花照亮,我所在的雷山縣城頓時沸騰了,鞭炮的響聲打破了黑夜的寂靜,此起彼伏的禮花在天空涂抹著輝煌燦爛,編織著滿天羽錦。
龍來了。從正月初三開始,苗家的龍便在極為神圣的祭祀儀式上編制而成,經(jīng)過十多天的舞龍串寨、拜年討喜、參加比賽等活動,今天終于要接受烈火的考驗了。這一夜,所有的苗龍都將在苗族人自制的噓花竹筒面前變成焦黑的骨架。而這一夜,勇敢的苗族舞龍人和噓龍人都將在炫目的噓花前和鞭炮的巨響旁,宣泄著自己的歡笑、展現(xiàn)著自己的勇敢。
舞龍拜年
古志有載:“苗人好舞龍燈,劃龍舟?!薄拔椠垏u花”的活動應該說是從正月初開始的,初三、初五或初七,總之不得用雙日。祭龍儀式是在水邊舉行,因為苗家人認為龍是在水里生活的,沒有水的地方是請不到真正的龍神的。如果該村寨附近沒有河流湖澤,那就在井邊舉行。
祭祀儀式是以每條龍為單位的,由耍龍燈的領頭人主持。眾人們請到龍神,便開始編扎龍燈。編龍亦是十分隆重的事,編龍要請師傅并給師傅聘禮,禮物是:一塊豬肉、一只紅公雞、十二元錢、一匹緞子、一斤酒(可多給)和幾掛鞭炮。龍燈準備完畢,就要到各家各戶去拜年,稱為“出龍”。出龍也同樣是選擇單日,過去出龍是討糍粑為主,現(xiàn)在的日子好過了,沒有人家再給糍粑了,直接就是現(xiàn)金。
初十,雷山的主要街道上有許多的龍在挨門挨戶的拜年。我跟隨其中的一條龍走了一條街,進門拜年的人是那個戲龍的人,他進入店鋪后就將手里的圓球轉(zhuǎn)得飛快,然后說一些吉利話,龍在外面不進入店鋪,但鑼鼓手們將鑼鼓打得震天響。整整一條街,只是有一回整條龍鉆進了店鋪,那是個超市。店鋪的老板們沒有不給錢的,但多為一元或五角。我問一個手機店鋪的老板,給多少為合適?他說:龍?zhí)?,天天都?應該是正月初十至十五)。所以,這些天給下來,如果是每次1元,也需付出50元以上。
苗族的舞龍噓花究竟起源于何時?目前我還不得而知。去年年底,我去臺江拍攝時,當?shù)氐呐笥呀o我講了一個很有趣的舞龍故事。1972年正月十五,臺江縣城周邊的苗族百姓,實在不滿當時“文革”政策,決定舞龍慶祝,這在當時可是非常瘋狂的舉動。砸爛“封資修”的年代,舞龍早早就被取消了。而這次舞龍竟然還是四條龍,更有甚者,舞龍的苗民計劃舞進縣城。得到消息的“革委會”迅速調(diào)集了大量全副武裝的民兵,上好刺刀、一字排開,守住縣城的各個路口。舞龍的苗民被激怒了,用幾十斤的龍頭重重地砸在民兵的刺刀上,全副武裝的民兵防線頓時散開。四條狂怒苗龍直接闖進縣城會場,當時會場里正在演節(jié)目,據(jù)說是用苗語演唱山東快書。苗龍一直舞到舞臺上,將演出的人趕下舞臺。這是我聽到的“文革”時期最叛逆的百姓造反。事后,舞龍的苗民沒有得到什么處罰,也許是法不責眾,也許是當時的縣領導也不滿“文革”政策。
勇敢者的節(jié)日
“舞龍噓花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苗族地區(qū)元宵節(jié)期間的一種特有的舞龍方式。臺江縣的舞龍規(guī)模較大,正月十五,也就是噓龍的那天,舞者裸身僅穿短褲和戴安全帽,每條龍約二十人,兩手執(zhí)龍,按照排練的動作將龍舞動,所到之處,喜好觀賞龍燈的人們買來噓花筒對龍噓花(據(jù)說凡參加噓花的人來年會有好運)。噓花筒由整節(jié)楠竹或棕樹挖空內(nèi)心制成筒,然后在楠竹節(jié)或棕樹空心內(nèi)填滿配制好的火藥(硝酸鉀、硫磺、木炭)以及銅砂、鋼砂、打火石和玻璃碎末。擠緊用干黃泥巴封口壓實而成花筒,這種花筒噓放時能噴出三五米高的開花火焰,對空放如火樹銀花,用這樣的花筒噓龍燈,每筒可跟龍連噓四五十米,
形成一片強烈的火海,舞龍者則英勇無畏地在火海中跳躍奔騰,奮勇前進。整個場面驚險、刺激、火爆,故外界稱臺江的元宵舞龍噓花節(jié)是“世界上最瘋狂的舞龍節(jié)”,是“勇敢者的節(jié)日”。
筆者這次去的雷山縣也有“舞龍噓花”。雷山的舞龍噓花顯然比臺江的要溫和一些,然而這也已經(jīng)讓我這初次拍攝“舞龍噓花”的攝影人,嚇得東躲西藏了。之前,為了搞清楚他們的噓花竹筒里,除了火藥究竟有沒有鋼砂、玻璃渣之類的填充物?我四處詢問,找到并拍攝了他們制作噓龍竹筒的過程。嚴格地說,他們自己制作的噓龍竹筒里確實有鋼及玻璃類的東西,但不應稱之為“砂”或“渣”,應該稱為“粉”。與火藥一起拌入鋼粉的目的是,噴出來的火焰非常好看,那些鋼粉就是落地了,還在閃爍著迷人的火花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