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活動寬容的國際化城市的良好聲譽
2013-08-04 10:42:34
作為一個重要的城市和港口,泉州在中國歷史上發(fā)揮了重要的作用,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,其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發(fā)展的燦爛文明,我們細細考究之,用現(xiàn)代公關的眼光審視之,竟然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城市品牌形象公關案例。
在元代,泉州曾以“東方第一大港”稱著于世。
元大德六年(公元1302年)泉州人莊彌邵在《羅城外壕記》一文中記云:“泉本海偏藩,世祖皇帝混一區(qū)宇,梯航萬國,此其都會。……四海舶商,諸番深貢,皆于是乎集。”這種梯航萬國的空前發(fā)達的海上交通,在當時的官方文獻和私家著作中也有不少記載。從這些記載可以知道,與泉州發(fā)生海上貿易關系的有阿拉伯半島、波斯灣沿岸和非洲東北部,以及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一帶的國家和地區(qū)。汪大淵所撰《島夷志略》對此更作了詳細的記載。
據《島夷志略》所載,元代與泉州通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(qū),除澎湖外,達98個。這些通商口岸遍及東南亞及印度、馬來群島。泉州這個“梯航萬國”的都會成了元帝國最大的商品集散港口。在元朝,泉州以空前繁榮的都市風貌為世人所注。這得益于幾個方面。
政治政策方面,元政府在泉州設置市舶司,中央派人來主持,采取“每歲集舶高于蕃幫,博易珠翠香貨等物,及次年回帆,然后聽其貨賣”等一系列措施,鼓勵人們通貿海外。泉州不僅首先設司,而且是招徠外商、組織海外貿易的中心。元至元十四年(公元1277年),元政府在泉州立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帥府事,越年改宣慰司為行中書省,設泉州路總管府。后行省雖屢有遷移,但元大德元年(公元1297年)改福建省為福建、平海等處行中書省時,又徙治泉州。作為行省政治中心,泉州的港口地位得到了進廣步的加強。
在交通方面,泉州作為元大都與東南地區(qū)陸上交通干線的終點,釋路之設更受重視,這使它跟外界的聯(lián)系大大地加強了。元至元二十六年二月(公元1289年2月),元政府又在泉州至杭州的海道上建立了15個海站,每站查船5艘,水軍二百專運番夷貢物及商販奇貨,且防御海道為便”,從而保證了舶貨和外國來使能夠及時“自泉州發(fā)舶,上下遞接”,經杭州直抵大都。正因為有如此可靠、便捷的海陸交通網,元代泉州港才成為國內最大的集散市場。
究其泉州的繁榮,也與她寬容的文化包涵相關,世界許多國家的相關人士慕名前來泉州,帶來了他們獨特的生活、文化方式,當他們回國時又宣揚了泉州的美名,更加促使了外國人了解泉州,傳播了泉州作為一個經濟發(fā)達、文化寬容的國際化城市的良好聲譽。泉州由此飲譽世界,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大港口,蜚聲海內外。